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898-66785667

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校动态

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如何完美结合?你需要做好这几点!

日期:2021-12-01 09:57:38

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


那么该如何把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出新的校外教育活动和课题呢?


跟着小研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内容吧~



01

研学旅行热给博物馆公众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教育作为博物馆四大功能之一,在博物馆运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在博物馆公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并涌现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工厂”这样较为成功的公众教育系列体验活动。


但博物馆作为一个非专业教育机构,设计和实施公众教育活动的往往是具有文物和博物馆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


熟知博物馆藏品和专业知识,但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导致面向青少年的公众教育活动还存在内容过于专业、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影响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开展。


在研学活动热潮下,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在校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


大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随行众多不同学科的教师,给博物馆公众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是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相结合的最佳契机。

但我们也看到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往往全校出动


以年级为单位,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上百名、几百名学生。


在5-7天左右的研学旅行中往往要去数个不在同一区域的课程资源点。


因此,出行学生多、年龄不一、停留时间短给博物馆公众教育中讲解人员的配备、体验活动的场地、相关课程的开展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短时间内提质增效地开展对众多的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活动是研学旅行热潮下博物馆公众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


图片




02

研学旅行活动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相结合的一些思考


1.加强博物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形成接待—实施—提升的完整流程。


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资源,是学习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研学基地建设,为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积极接待研学旅行团队。


制定相应的接待流程和要求,介绍馆内现有活动或课程、可接待学生量、场馆硬件及人员配备,便于学校和旅行公司安排行程和开展活动;


同时了解学生来馆时间、来馆人数、活动需求等,提前做好各项接待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博物馆的空间资源,为研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场所支持。


常设的展厅可以作为参观考察区域,

会议室可以作为文化讲座区域,

休息区可以作为电子学习区域,

博物馆外安全空旷的场地可以作为体验、实践、游戏等区域。


多重空间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区域分组活动、交叉进行,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解决学生多的难题。


其次,加强对参与研学课程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培训,提升研学活动质量。


无论是博物馆公众教育,还是研学旅行,都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集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于一体。


只有文博工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并积累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时,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研学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图片

2.博物馆、学校、旅游公司三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北京,相当多的中小学校将研学旅行作为本校的特色课程,定期组织和开展,并把研学旅行中学生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之一。


一般做法是学校提出研学需求,以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旅游公司,双方合作完成研学目标的制定、线路的安排、交通食宿、安全等问题。


要想把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结合起来,需要博物馆、学校、旅游公司能够互相配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果。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优势在于熟知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及认知水平,也是研学活动中最佳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馆藏资源、馆藏特色、博物馆现有活动及场地等了解清晰,对馆藏资源的解读更为专业;


旅游公司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人员及研学导游资源,作为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可以根据研学活动安排及时沟通、协调三方的需求,并积极参与研学活动及博物馆公众教育。


如北京中学、金泽和国际旅行社和博物馆的三方合作,旅行社课程负责人了解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设计出“博物馆文创”活动,与学校和博物馆沟通,确定活动目的、涉及资源、实施过程、活动评价,三方依据自身优势明确分工:


参观前,旅行社研学导游讲解博物馆历史、概况及数件重要文物,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博物馆,做好课前准备和预习;


参观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前期沟通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解馆藏资源,接着旅行社研学导游讲解文创活动流程、提供文创材料,并与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参观后,学生、教师、旅行社研学导游完成课程评价与反馈,并传递给博物馆。


三方合作加深彼此的联系和配合,使博物馆公众教育与研学旅行实现无缝对接。


图片


3.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研学读物。


首先要精选课程资源,与学生校内学习相关的内容是课程资源首选。


如七年级历史课本中“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提到的青铜器有镜、鼎、爵、盉、觚、斝等,配图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和利簋及铭文,那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青铜器就是首选的课程资源。


一些学校还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与之相关的藏品都是博物馆研学活动首选资源。


在学校学习中,学生仅仅以文字、图片等方式学习这些课程资源;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在现场面对真实的学习对象,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并高于课本,既将课本知识立体化,又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复习巩固、加深提升课内学习知识。


其次,课程研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课程设计结合聆听、观察、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集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避免单纯的围绕博物馆讲解一周、匆匆忙忙到此一游式的研学活动。


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分众化设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活动方式和评价要求,使每一位学生既能深入学到新知识,又能体会到研学活动的快乐。


再次,开发相应的博物馆公众教育读物,作为研学活动的知识补充。


初中和高中研学旅行中往往会预设有与博物馆相关的课题或项目,需要同学们形成课题报告或作品。


而在研学活动中,受时间、场地、材料、环境等影响,学生无法充分搜集相关资料。


博物馆公众教育读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知识补充,便于学生完成研学课题或项目。


也有利于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其他博物馆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图片



03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学旅行热背景下的博物馆公众教育,需要博物馆、学校、旅行公司三方共同参与并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


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的实施方、研学旅行的接待方,要加强和完善基地建设,积极参与课程研发、主动建立馆校合作,并在研学接待、场地提供、讲解人员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密切同博物馆的合作,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研”有“学”的系列课程;


旅游公司作为研学活动的承接及实施方之一,要积极参与课程研发、提升研学导游博物馆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安全有序活动、及时反馈活动效果。


三方合作,各尽其力,才能实现研学旅行与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者:李彦平。文章来源于文博中国(wenbo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