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898-66785667

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校动态

如何从0到1建设一所未来学校?

日期:2021-12-08 10:46:06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41届大会上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面向2050年的教育。

 

该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作为解决世界性难题的重要支点,为了重塑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教育亟待转型。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从2006年美国的“费城未来学校”开始,世界范围内,一直在不断涌现面向未来的创新学校。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再到未来教育,是育人思路的整体更新,也是学校形态的重新构建。

 

深圳作为中国标杆城市,已有一批优质学校开始探索未来教育、未来人才的模样。深圳市高中教育质量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公办品牌高中、对接广东省“未来教育”课程研究基地的红山中学,就是一所正在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学校”。

 

图片

红山中学

 

 

01

以未来之眼光,拟未来之蓝图

 

红山中学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近些年来,深圳中轴教育高地迅速崛起,“积极教育”的理念遍地开花,“未来教育”的呼声水涨船高。强势登场的红山中学,立意打造智慧化未来校园,创办中国特色的学术性研究型一流学校。

 

一所面向未来的创新学校,应该长什么样?

 

自2020年3月接受龙华教育局委派的建校任务以来,校长何浩就对这所新建校寄予了厚望。何浩曾在深圳市高级中学任教18年,参与并见证了名校的创建过程,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了新兴“网红学校”的“掌舵人”。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好的学校发展规划,就是一张引领学校通往未来的活地图。要建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学校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怎么做?筹建伊始,何浩校长便与校长会智库一同深入探讨学校的未来蓝图,期望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何浩校长认为,想要建设一所能够响应未来人才需求的学校,首先要抛弃单一而功利的唯分数与升学论,培养学识广博、品行高雅、格局远大的学生,把红山中学建设成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学术性研究型品牌高中。

 

图片

红山中学校长何浩

 

为了实现上述育人目标,红山中学从“学习”和“创造”两大关键词切入,以学习为中心,创新学习机制,探索学习方式,把学校打造成“永远学习,永远创造的学习中心——这就是红山中学的核心定位。

 

那么,怎么学、怎么创造,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与创造的贯通,体现红山中学的精气神?首先需要学校形成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构建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

 

回归到学校的育人目标,红山中学学习者的特质,是要广博地学,心怀家国世界、伴随雅志雅趣、充满探索乐趣地学,融学科、融古今、融中外,通向自我的未来,通向国家的未来。因此,红山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要打造“博雅未来教育”

 

为此,红山中学需要从空间、功能、配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突破,建设一流校园空间和硬件设施,革新育人方式,重塑管理系统,对接国家强基计划,搭建内容丰富、高端的“高中-企业-高校”资源流通平台。

 

何浩校长还引入了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思想,努力构建信任、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学校文化,让“学习共同体”从教师队伍走向学生群体,从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建设,从校园走向社区,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

 

图片

图片

红山教师在“学习共同体”培训上探讨问题


02

革新育人方式,塑造未来人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落实在育人方式的变革上。学校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成育人目标,必须依靠深度课堂建设。

 

“博雅融通,未来在我”,在“三基五力一幸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红山中学从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素养培养”为中心,问题解决从“单学科”思维转向“学科群”思维。

 

一方面,学科内整合,倡导学生通过解决综合性或挑战性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发展学科思维;另一方面,跨学科统整,在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中,聚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

 

目前学校正在充分挖掘学科资源,构建生态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围绕学科特点,创新活动内容,从学科维度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研究,进而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

 


,时长00:14


学习共同体课堂 高一(2)班

 

红山中学与区教科院倡导的深度学习有机融合,大力推行走向深度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与平等权,通过“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三单以及“导、思、议、展、评、检、练”七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共同探讨,实施高效课堂。

 

学校将学习共同体建设作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依据。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深入,联考中取得了骄人成绩。

 

如今红山中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之间的共同体、学生之间的共同体、师生之间的共同体、家校之间的共同体无处不在,把学习任务设计于真实场景中,建立场景与学科教学、学生素养的关联,实现教学行为目标的升级,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任务为抓手,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深度学习为主导,实现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及优质育人的教育目标。


 

 

此外,学校还组织大型生涯心智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凝聚教师的团结力、创造力及教育合力。

 

大型生涯心智活动-家长助教

 

在何浩校长的构想中,红山中学不只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学习资源与社会资源互通、转化、生成的平台。凡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应当转化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让学生在更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未来英才。

 

因此,学校的开放性和学习资源转化能力,是打造学习交流平台的关键。红山中学不断加强对接国际、国家项目资源,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充分链接优秀企业里毕业于牛剑清北的优秀毕业生和专家人才,与学生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分享。

 

如今,红山中学已成为电子科技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与其共建“强基物理实验室”,并打造“高中—企业—高校”一体化培养,与华为、华大基因、科大讯飞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放精准教育教学平台,打通高端人才的培养通道。

 

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

 

学校还设立清北“博雅”班,对标清华“领军计划”、北大“博雅计划”课程,由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科院博士、金牌教练授课,实行小班教学、导师制和个性化教学,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课题、国家重要会议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去。

 

设立“腾讯”班,引进国内知名信息技术学科奥赛金牌教练,与腾讯公司合力培养未来的信息技术人才。

 

目前,科研与奥赛中心已组建奥赛团队并开设信息、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程,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学习科学标杆学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家校共育水平。

 

03

重塑管理系统,助力师生成长

 

学校育人方式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科学系统并符合各阶段实际需求的组织架构,才能够使学校高效运作并最终实现教育理想。为了积极发挥人的根本作用,指向终身学习和发展,红山中学打破传统学校的层级管理方式,走向“多中心”协同式治理。

 

校园一角

 

学校成立了学习智慧中心和学生自治中心,致力于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规划、自我实现,让科技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的学习平台和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自治中心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来,让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定期举行“班会课”,并设立"红山下的看见”学生意见反馈信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领导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开展主题班会“红山,你好”

 

“生日一起庆祝吧”活动则为每一位“寿星”同学献上红山专属生日徽章、贺卡、礼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温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孩子的“爱商”。

 

图片

专属生日徽章

 

学校的饮水机旁、洗衣房内,以及请假条上都会贴示标语,使校园处处都有德育文化的浸润,教育无声胜有声。

 

图片

学校饮水机旁小贴士

 

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目前正在打造“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梯队培养体系,通过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开学以来,学校已采取多样行动助力教师成长,包括邀请校内正高级、特级、博士、金牌教练进行主题分享交流,学科及班主任师徒结对,成立龙华区种子教师工作坊等等。青年教师参加赛课履获佳绩,在教师队伍中带动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研究是驱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力量,学校积极建构从“微研究”“做课题”到“大项目”的立体网状教育科研体系。“微研究”面向个人自主研修,“做课题”面向学科团队或跨学科团队的问题解决,“大项目”面向学校教育教学变革,以此驱动学校科研立校战略,逐步实现“学术性研究型高中”的办学定位。

 

为了扎实推进学校“微型课题”研究,传递“工作即研究”的课题研究理念,辅助教师用科学的思维和手段,最优化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团队合作设计教师微型课题研训方案,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精准课程,在孵化培育高品质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着力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

 

家校共育中心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家校共育课程,努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力量的联动,以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和提升学校教育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红山中学的特色栏目“红山之声-家校共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录制并发表学生家长写给孩子的“红山家书”,现在已是红山中学坚持家校共育共同体建设的桥梁与纽带。“红山之声”日后将推出更多的家校互动节目,让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让父母能做好父母,让孩子能做好孩子,让老师有时间专注做好老师。

 

图片

58封红山家书,让家唤醒孩子去奋斗

 

红山中学全体教师从去年九月开始,相继推出“校长讲堂”“名师课堂”“红山之声”“家校共育”等栏目,助力初三毕业生中考备考。截至目前,“红山之声”线上栏目已推出70多期,“名师课堂”“家校共育”已发布200多节精品课,“校长讲堂”讲座共开展30多场......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宿舍生活管理中心还建立了以学生在校生活为主题的公众号“红山小窝”,应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关注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生活点滴,记录学生在红山生活的温暖美好体验,积极助力红山学子全方位成长。

 

图片

学生宿舍

 

悉尼大学前校长盖文·布朗说:“大学的发展源于很多浪漫的想象。”其实何止大学,所有的学校皆是如此。建设未来学校,就是在把教育者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一一变为现实。

 

构建融“师生-校园-社区”于一体的“生命成长共同体”,搭建丰富高端的“高中-企业-高校”资源流通平台,是红山中学的大胆探索和锐意创新,也是红山中学对于成为一所未来学校的自我要求。永远学习,永远创造,红山中学将永远走在追寻办学治校智慧的路上,做好未来教育的“铺路石”。